知方号 知方号

从存量水平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空间 美国固定资产投资

从存量水平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空间

IMF统计的投资和资本存量数据集中,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的固定资本形成。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计价是2011年国际元,即按照购买力平价和通胀做出了调整;而固定资本存量公布了2011年国际元和用本国货币现价计算的结果。IMF统计的经购买力平价和通胀调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即固定资本形成增速)与GDP口径的资本形成增速走势一致性较高,其中的差异在于购买力平价调整的影响,以及GDP口径的资本形成除了包含固定资本形成,还包含存货的变动。另一方面,用人民币现价计算的GDP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与2011年国际元计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距就较大,其中即包含汇率变动,也包含了通胀变动的影响。

2. 政府和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及存量的对比

IMF的统计数据中,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私人的固定资产投资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在2007年之前,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高于私人的固定资产投资。但是如果对比投资增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政府投资增速快。在2007年之后,前者投资规模超过了后者,2015年私人投资的规模是政府投资规模的2倍。但是如果从固定资产存量的角度看,截止到2015年,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存量依然高于私人。不过按照目前的趋势看,中国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未来大概率会超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存量。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当年增速较高。除此之外增速长期低于10%,个别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政府高,但是长期趋势也是向下。从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角度看,政府投资存量下滑的趋势更明显,截止2015年,私人投资存量增速还接近15%。

虽然政府投资的绝对水平在上升,但从占GDP的比重看,政府投资的占比在持续下滑,而私人投资的占比在持续上升。两者相加,2011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IMF的数据是经过通胀调整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应的价格变动幅度大于整体的GDP对应的价格波动幅度,因此用2011年价格计算之前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值,与用现价计算得到的比值相比会偏低。

从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占GDP的比例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持续上升,不论是用现价人民币还是用2011年的国际元计算。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都接近260%,属于历史上较高的水平。如果看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增速,经通胀调整之后的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10%附近,而未经通胀调整的则波动较大。两者之间反映了通胀,特别是PPI的变动。

3. 固定资产投资及存量的跨国比较

在详细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及存量之后,我们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情况做一个对比。中国本身体量大,横向比较的时候用人均较为合理。把政府和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人均情况与其他国家作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中国投资存量方面的特征,以及未来投资继续增长的空间。

首先看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与人均GDP。在我们所关注的21个国家中,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水平大体上与人均GDP的水平一致。如果用人均GDP来衡量国家的发展程度,那么越发达的国家,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越高。但是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明显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巴西、泰国、南非等国;反而与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接近。即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固定资产远远超出目前的发展水平。政府主导的投资以基建为主,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为了便利商品贸易的流通,相应的基础设施如港口、道路、桥梁等发展水平超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接近是合理的。但是这些基建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未来继续再增加投资,对于生产率的提升贡献会减小。我们认为继续大规模搞基建的空间较低,未来更可能的是补短板。

再看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与人均GDP。显然与人均政府投资存量相比,人均私人投资存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我们关注的21个国家明显可以分为两组:人均GDP低于30000元(国际元,2011年)的国家(即新兴市场),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都低于30000元(国际元,2011年);而人均GDP高于30000元的国家,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都高于50000元。其中中国的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与人均GDP水平相符合,没有超出其他新兴市场。

显然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水平可以用来区分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我们进一步把每个国家这一指标的水平与美国做对比,发现能够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都达到了美国水平的80%以上;未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长期维持在60%以下。用这一指标对国家分类得到的结果,与用人均GDP占美国比例得到的结果很接近。

以上的分析表明,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水平对于一个国家能否穿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目前关于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不少的讨论,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中国要穿越中等收入陷阱,保证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持续上升是必要的。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较差,与低收入国家相比成本(特别是制造业成本)较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国家,技术进步可以靠引进发达国家为主;当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想要继续引进技术难度较大。这个时候技术进步就要靠科技创新。政府投资的往往是公共品,有较强的外部性。当政府投资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较为有限。私人投资的水平与企业的盈利有更直接的关系。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追求利润有动力进行研发和投资。投资水平的持续上升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存量随时间的变动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不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投资存量的变动都较小。韩国在逐渐接近发达国家之后,增速也明显放缓。中国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绝对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我们注意到东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要高。如果以这些地区为参考,中国的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还有一定继续上升的空间。假设未来每年中国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015年的水平(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零),同时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不变,那么在2025年,中国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将从2015年20000元的水平达到26000元的水平。考虑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保持稳定(包括东亚已经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地区),这也意味着在2025年中国的人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将超过绝大多数国家。对于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我们假设了几种情况,分别是未来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10%;从10%的增速逐渐递减,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每年增速维持在零,每年增速维持在-1%和-5%。在第一种情况下,2025年中国人均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将达到46000国际元,接近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每年投资增速减少1个百分点,将达到38000元,也高于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如果每年投资增速为零,中国将达到27000元的水平;如果每年投资增速为-5%,那么在2025年人均存量在21700元。此期间人均私人固定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1%,10%,6%,5%和3%,除了第五种情形,均远高于发达国家(普遍在3%以下)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印度8%左右,其他普遍在5%以下)。这也表明,如果未来10年不发生极端情况,即便增速每年缓慢下滑,2025年中国人均私人固定资产存量将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缩小。

上面主要分析的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情况。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在人均水平较低的时候总量可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面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和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及存量,其中我们特别关注中国和美国的对比情况。中国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在1992年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在1999年超过了美国。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私人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当时中国推出多种鼓励政策,国内私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上升,在2009年中国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美国。从存量的角度看,2015年,中国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也超过了美国。至此,不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存量,不论是政府的投资还是私人的投资,中国都全面超越了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及存量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是综合国力的反映。中国在这方面接近甚至是超过美国,美国对华态度发生较大的转变,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只是涉及到贸易顺差本身,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等方面。未来在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美国对中国会更加敏感。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更应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鼓励私人部门的投资,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而非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

当然,私人部门的投资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从长期来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不意味着短期之内私人部门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投资增速会显著上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