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打卡元宇宙|从数据到数字资产,中间将经历什么? 中国元宇宙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打卡元宇宙|从数据到数字资产,中间将经历什么?

2023年8月25日,回力鞋在B站首发的2023份“回力DESIGN-元年”数字资产,秒空。

紧接着,9月30日,“华山263 老字号品牌馆 开馆珍藏”的限量263份数字资产,也很快在B站被抢空。

而在这些老字号探索数字资产新玩法的背后,上海数据交易所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今年8月24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设立数字资产板块,创新首发数字资产新定义、首创数字资产板块管理规范、首发与实体经济强耦合的数字资产、首发数字资产网、首发数字资产管理工具数账通,以推动数字资产行业健康、有序、合规发展。

在上海数交所官网“数字资产”板块,用户可查询到回力数字资产的区块链信息,资产一旦上链便无法篡改,也保证了其不可复制性和稀缺性。

实际上,在回力鞋的“回力DESIGN-元年”、“华山263 老字号品牌馆 开馆珍藏”之后,上海信投、观澜论坛等数字资产也已登记在上海数据交易所。

近日,“文化元宇宙的中国印象”第五期来到上海数据交易所,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数据如何赋能文化元宇宙等议题。

“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

丹桂路899号张江国创中心一期A3一楼,几块大屏幕上的数据在不停的跳动着,从数据资产、生态服务、到数据应用等。

数据资产上,目前全球数据资源总量40ZB,中国数据资源总量是8ZB,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资源总量达到175ZB,中国的将达到47ZB。在生态服务层面,上海数据交易所已搭建了一套数商生态,涵盖数据市场配套服务商、数据产品提供方、数据流通与交易市场、数据产品使用方、数据技术与应用服务商等,并形成了数据资产评估、数据合规审查、数据质量画像、数据交付、交易监管、数据安全的数据交易链条。

而在数字资产这块,据了解,目前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可交易的数字资产分为六类,包括文博衍生、数字文创、消费场景、品牌营销、产业应用、数据知识产权。此前发布的“回力DESIGN-元年”,属于“品牌营销”类;“华山263 老字号品牌馆“数字资产,则为“消费场景”类。

“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韦志林同时表示,上海数据交易所明确,四类数字资产不得上市,即底层商品为金融资产的不上市、无明确经济价值的不上市、数字资产产权不清晰的不上市、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不上市。

打通数据孤岛,拉长产业链条

“我们现在做文化数字化,实际上还是打基础。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要把这些零散的、不同领域、不同形态、不同数据源和实体的数据关联起来,形成关联量。”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说。

在高书生看来,现在文化资源的数据非常多,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画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都有自己的数据 ,比如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里,就有民歌30万首、民间故事30万篇、民间谚语576546条、舞蹈节目26995个等;出版社也建了很多数据库,像中国百年影像档案,中国文物志,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生物智库,中国传统农具图鉴等。

“这些数据有了,但基本上是数据孤岛。那么这个数据孤岛怎么能够打通呢?”高书生认为,可以依托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把这些有资源的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给链到一起,然后按照物理分布、逻辑关联的原则,打通数据孤岛。

有了数据之后,接下来必须要生产,要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交易。高书生说,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建的“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今年8月31日上线试运营。“我们现在鼓励法人机构和公民个人,在这个交易中心建数据超市,然后再做数据的交易。大家有数据在这儿卖数据,没数据在这儿买数据,然后拿回来之后进行解构关联这些数据。如果是素材,再进入到数据超市交易,交易完之后再加工生产,就是数字内容,然后再进行交易,最后进入消费。整个文化数字化战略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生产。”

在高书生看来,没有生产支撑,一切都是空白。而且这个过程中,也要讲产业链和价值链,“文创也好,数字藏品也好,链条都很短,我们还是想把这个链条尽量拉长。比如数字藏品,对藏品进行采集,解构完之后关联形成素材,进行交易之后,再进行重构,然后再去呈现。整个是大的产业链,里面能够容纳的不是几千家企业,而是上万,甚至数万家企业。我们反对产业开发的表层化,老是在文化的大门口转来转去,而不能深入到文化的内部去。”

高书生说认为,下一步要让文化机构进入到文化专网,进入到大数据体系,打造数字化的文化生产线,“一个是对数据解构和关联,形成文化资源数据;另一个是对这些文化资源数据重构,然后呈现,变化文化数字内容,然后进行交易。”

释放数字资产的产业势能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也认为:“文化资源变成数字化,计算机处理一下就可以了。但问题是,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如何变成产业释放出来,给当代人甚至于未来的人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生活的需求,或者高质量的需求,这是结构性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2年-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过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1.6%,提升到39.8%。在2023年的45万亿数字经济规模中,数字产业化占比18.3%,规模为8.35亿元,占GDP比重为7.3%;产业数字化占比81.7%,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2.5%。

顾江说,这个时代已进入新消费时代,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下降得很快,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和智能化的信息平台构建的新的数字平台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元宇宙还是各种技术所对接的产品开发,一定要有文化脉络上的连接,这个非常重要。”

在顾江看来,从技术角度,元宇宙或者区块链等,都是不断发展和快速强化的,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一定要把它变成产业的事情,否则,任何的东西都不会持久下去。

元宇宙时代,顾江说,首先要能产生出有品质的产品,多元化的,多场景的,第二是要有差异化,千万不能搞一样的东西,通过技术强化产品的艺术表达、内涵和新意。第三就是精品化,要能变成品牌和IP。

“技术上可行,商业模式可能是完全不行的。”顾江说,只有把技术当做某一个部分拎出来,再和其它部分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在现实中不断推广普及。

第三条道路:虚实结合

“一定会有那么一个时间点,人类或者说所有人拥有的数字资产价值上会超过过去的物理资产,这是人类从物理空间生存迈向数字化生存的必然历史迁徙中的关键时间节点,也是一个元宇宙的关键时间节点。”复旦大学教授、元宇宙与虚实交互联合研究院院长赵星说。

文化的数字化路径,在元宇宙时代,是要把认知域和文化认知进行可视化,实现可见、可及、可触达、可交互,最后可产生价值,即数字资产。

在赵星看来,元宇宙目前看上去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是数字孪生,这个方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包括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

第二条路径是虚拟空间,去年开始美国一些科技企业,例如一些游戏与社交公司在推进线上虚拟空间,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方向会带来社会的虚无,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人类的未来。

而在今年6月,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以上海为代表,实际上给出第三条路,就是虚实交互,或者以虚促实,以虚强实,以实体经济的角度去做元宇宙。这个方向,好象不约而同被很多国内地方政府接受了,例如北京通州区城市副中心打造文旅特色元宇宙应用示范区,就是基于实体经济,特别是现在很需要拯救的那些实体经济,来做元宇宙的增强现实的叠加。

“文旅、新消费、商业、工业、教育,包括影视行业,都变成了元宇宙的核心产业或者垂直赛道。这跟美国企业想去做的游戏和社交,差别蛮大,中国也许在这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包括文化领域在内,也是一个以虚促实,以虚强实的方向。”赵星说。

在文化领域,以图书馆为例,赵星说,在图书馆读书时,对一个词不理解,过去的做法是去查字典,这两年的做法是掏出手机查一下,元宇宙的做法是什么?用增强现实的方式,在你的桌子上直接显示出来,这个技术现在已经进入实验阶段了。读者只需要在书上划一段,上面的仪器会以投射的方式投在你桌子的空白处,这是增强现实的模式。

“元宇宙到现阶段,它在技术层面上暂时没有看到特别亮眼的真正突破。它的创新,基本上都是对技术或者对商业模式或者对内容的集成创新,既然是集成创新,那我们有可能把过去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所有的过程在这次集成中全面完成,并且让它落地。”赵星说。

元宇宙时代,数据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未来元宇宙时代,大数据应该怎么玩?

华东政法大学“经天学者”特聘教授臧志彭认为,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大数据至少出现三个根本性的不同:

首先,元宇宙时代是场景数据的传输,是沉浸式或者叫通过眼耳鼻舌身传达出来的,用户接收到的是色、声、香、味、触感。“如果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的数据叫异构性的大数据,那么到元宇宙时代,这个数据的异构性将会更加爆炸式的异构,从原来的多媒体数据变成了场景数据,变成了全感观数据。”

其次,元宇宙时代,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完全不同。如果要建元宇宙时代的大数据交易中心,我们需要有一个非常强的算法,不仅仅处理多媒体的异构数据,还能处理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的全感观的数据,这个底层算力支撑,可能是成百上千倍、上万倍的变化。这是对未来的畅想,也是对现在的挑战。

第三,数据的性质或者说数据的权属是不同的,元宇宙1.0时代,我把它定义叫生产力变革的时代,这个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