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又到了大家频繁跳槽的季节。
入职的第一个月干劲儿十足,996、大小周统统吃得消,工资一发整个人干劲儿彻底没了。
说好的月薪1万,到手怎么只有7千多点儿?!
我们就来一起算算少了的2千多块到底去哪了。
一、了解一下税前工资和税后工资
税前工资包含了基本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加班工资这些加起来,在没有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之前就是税前工资,也叫应发工资。
税后工资是税前工资扣除个税、五险一金的个人缴纳部分后实际到手的钱,也叫实发工资。
这两个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口径不同,就像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一样。同样是1万,税后1万肯定比税前1万多很多。
二、五险一金怎么扣?
工资确定了,发工资前是需要先扣除五险一金的,要怎么扣呢?
简单点说扣除的金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缴费基数为新员工的全额月工资;缴费比例稍微有点复杂,不同地区不同险种的缴费比例有所不同。
以北京为例,月工资1万,个人部分缴纳的金额为:
总缴费金额超过20%,心塞!
先别哭,给你看看公司缴纳比例,你就平衡了。
你交了20%+公司却要翻倍到40%+。
虽然跟你谈的是10000的工资,实际承担的成本却是14000,老板们也不容易啊~
并且职工社保是国家法律规定必须缴纳的,否则的话估计没几个老板愿意缴……
三、个税怎么算?
扣过五险一金之后还需要缴纳个税。
1.哪些收入需要缴纳个税?
我们的各种不用收入都是要交税的,个人这块涉及比较多的就是第一类:综合所得,其中最常见的是工资薪金所得。
2.和个税相关的知识点
要想搞清工资薪金是如何计税的,我们得先知道一些概念:
免征额: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简单说就是这部分钱不收税。目前工资、薪金的免征额是5000元,低于5000元的部分不交税,超过5000才需要交税。
专项扣除:五险一金里个人缴纳的部分。
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指出。
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各个地区略有差异,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应纳税所得额:就是工资中需要缴税的那部分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资-免征额-专项扣除费用-专项附加扣除费用-其他依法需扣除的项目。
目前个税用全年累计扣税的情况下,公式就变成了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减除费用(免征额*月数)-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其他依法需扣除的项目。
税率:个人所得税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比例,简单说就是按什么比例缴税?
速算扣除数:我们国家是用超额累进税率来计算个税,就像台阶上的每一档收入对应一个税率,不是上了一阶台阶全部收入税率都跟着增加了。
举个例子:应纳税所得额是10万,不超过3.6万的部分按照3%缴税;3.6万-10万的部分按照10%缴税,以此类推。
为了方便计算,数学家就发明了“速算扣除数”。
我们只需要找应纳税所得乘以税率,相乘之后再减去速算扣除税,就是应交税款了。
有没有发现应纳税所得额是“全年”而不是“每月”?
没错,这是另外一个知识点:全年累计扣税。
工资的个税是按年计算的,每月缴的税其实是预扣预缴的,次年再根据当地税务的通知办理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3.具体计算方法
个人当月预扣预缴税额=个人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已预缴预扣税额
1万的工资,假设没有专项附加扣除和其他需扣除的项目,需要缴纳的个税是:
应纳税所得额=10000-5000-2253=2747
对应的税率是3%,速算扣除数是0.
应预扣预缴的税额=2747*3%-0=82.41.
回到前边讲的税后工资那里,到手的工资=税前工资-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个税=10000-2253-82.41=7664.59
1万的工资到手7000多,虽然听起来不太合理,但是相当的合法~
工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算出来的,如果还有问题,可以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