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可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脾虚可以艾灸中脘、神阙、脾俞穴、足三里等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位置脾虚可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艾灸中脘、神阙、脾俞穴、足三里等穴位,其部位各不相同。
中脘:属任脉,为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仰卧位取之。
中脘位置图神阙:任脉腧穴名,古称脐中。定位在脐区,脐中央。仰卧位取之。
神阙位置图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脾俞位置图足三里:为胃下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足三里位置图注意事项艾灸以上穴位时,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不可自行盲目实施。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应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空气的流通。艾灸后,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一些温开水,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此外,需注意如果患者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女性经期禁止艾灸。
[1]罗松.四象脉诊[M].中医古籍出版社.2023.142.
[2]梁繁荣,常小荣.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3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55.
[3]石学敏.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药学针灸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