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多少残疾人才不用交残保金?核心解答与政策解读
作为一名关注企业合规经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编辑,我们经常接到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的咨询。其中最核心、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到底需要招多少残疾人,才能免缴或者少缴这笔费用?
很多企业主或HR管理者可能误认为,只要招聘到某个固定的残疾人“数量”,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残保金问题。但实际上,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企业是否需要缴纳残保金,以及需要缴纳多少,取决于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量。
核心答案:关键在于比例,而非固定数量
简单来说,企业无需缴纳残保金的前提是:企业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了政府规定的应安排比例。
这个“比例”在全国范围内有统一的指导标准,但具体执行比例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有所不同。根据国家层面的指导政策,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或者降低这个比例,但降低的比例不得低于1%。
因此,要回答“企业招多少残疾人才不用交残保金”的问题,您需要:
确定您企业的“在职职工总数”。 确定您所在地区规定的“应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根据前两项计算出“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将您企业“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与“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进行比较。只有当“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时,企业才无需缴纳残保金。
如何计算“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计算公式如下: 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企业在职职工年平均总数)× (本地区规定的应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请注意: 计算结果实行“进一法”取整,也就是说,如果您计算出的应安置人数是小数,无论小数点后是多少(即使是0.01),都需要向上取整为下一个整数。例如,计算结果是1.1人,则应安置2人;计算结果是2.01人,则应安置3人。这是为了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地安置残疾人。
关键概念详解: 企业在职职工年平均总数: 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人员的年平均数。一般按照统计部门认可的方式计算,通常是按月平均数累计再除以月数(如全年12个月)。具体计算方法可能略有差异,请参照当地残联或税务部门的规定。 本地区规定的应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需要查询您企业注册地的具体规定。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比例可能与国家指导标准(1.5%)有所不同。您可以通过当地残联官网、税务部门官网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网查询最新的政策文件。 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指用人单位实际安排就业、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在职职工人数。重要的是,这些残疾职工必须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含1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一人在多家单位就业的,只在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计算为实际安排就业人数。举例说明:
假设某企业在2023年度的在职职工年平均总数为100人,所在地区规定的应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为1.5%。
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100人 × 1.5% = 1.5人
根据“进一法”取整,该企业2023年度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为2人。
如果该企业在2023年实际安排并依法缴纳社保的残疾职工人数达到或超过2人,则该年度无需缴纳残保金。
如果该企业只安排了1名残疾职工,则未达到应安排比例,需要缴纳残保金。缴纳金额根据未达标人数和当地的计算标准确定。
如果未达到比例,残保金如何核算?
如果企业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少于应安排人数,就需要缴纳残保金。残保金的计算公式通常为:
残保金应缴纳金额 = (企业在职职工年平均总数 × 本地区规定的应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 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本地区规定的计算标准
这里的“本地区规定的计算标准”通常是指当地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或当地规定的计征标准。同样,具体标准和计算方法请参照当地政策。
总结与建议
因此,回答“企业招多少残疾人才不用交残保金”的问题,没有一个普适的固定数字。关键在于您的企业规模(总就业人数)和当地的政策比例。 您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招募的残疾人数量需要达到或超过计算得出的“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残保金支出,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建议企业:
了解政策: 定期关注和查询您企业所在地区最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特别是关于应安排比例和计算标准。 精确计算: 准确计算企业在职职工年平均总数,并对照政策计算应安排人数。 积极招聘: 主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并通过规范的劳动合同和社保缴纳来确保安置的有效性。 规范管理: 妥善保管残疾职工的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凭证、残疾人证等相关证明材料,以备核验。 咨询求助: 如有疑问,及时向当地的残联、税务部门或人社部门咨询。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