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主和HR在管理员工社保和福利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公司多少人不用交残疾人医保缴费?”这个表述其实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在中国,企业需要缴纳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残疾人医保缴费”,而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这项费用是国家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对未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征收的一种政府性基金。本文将详细解答关于残保金的政策、计算、减免以及企业如何合规避免或降低缴纳义务。
直接回答:公司多少人不用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根据中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及各地方实施细则,判断企业是否需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主要取决于两个核心条件:
企业在职职工总数: 如果企业在职职工总数不足30人(含30人),则通常情况下不需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是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一种优惠政策,旨在减轻其负担。 如果企业在职职工总数超过30人,则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就业比例是否达标: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可能因地区而异,但1.5%是全国性的指导标准。 如果企业在职职工总数超过30人,且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未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例如1.5%),那么就需要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因此,最直接的答案是:公司职工人数在30人及以下时,一般不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深入解读: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保金)是什么?
1. 残保金的定义与目的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是指国家为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就业,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专项资金。
其主要目的在于:
促进残疾人就业: 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保障残疾人权益: 筹集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就业、培训和保障,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实现社会公平: 弥补未达到就业比例的单位对社会责任的欠缺,通过资金形式弥补其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不足。2. 哪些企业需要缴纳残保金?
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并且在职职工总数超过30人,同时未达到规定残疾人就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都属于残保金的征收对象。
在职职工总数的计算,通常包括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建立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等,不分用工形式和是否缴纳社保。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
3. 残保金的计算方式
残保金的计算公式相对固定,但各地的上年度当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可能会有所不同。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残保金应缴金额 = (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总数 × 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 用人单位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计征标准
其中:
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通常为1.5%。 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计征标准: 通常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不超过当地上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2倍。举例说明:
某公司位于上海,2023年在职职工总数为100人。上海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为1.5%。公司实际安排了1名残疾人就业。假设上海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万元。
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100人 × 1.5% = 1.5人 (不满1人按1人计算,超过1人不满2人按2人计算,以此类推,即四舍五入到个位。但很多地方是直接取整,比如1.5人,实际就按1人计算是否达标,不足则按1.5人计算缴费。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此处为方便计算,按1.5人处理。)
公司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1人
未达标人数 = 1.5 - 1 = 0.5人
应缴残保金 = 0.5人 × 12万元 = 6万元
请注意: 实际计算中,“未达标人数”的具体取整方式,以及计征标准通常为社会平均工资的百分比(如80%、100%或200%)而非直接倍数,各地政策差异较大,务必以当地残联或税务部门公布的细则为准。
残保金的减免政策与优惠
除了职工人数不足30人免征外,国家和地方还出台了其他残保金的减免政策和优惠措施:
1. 小微企业优惠政策
部分地区会对小微企业(例如,工业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和从业人数均不超过100万元、5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和从业人数均不超过100万元、1000万元等,具体标准参照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界定)实行阶段性的减免残保金。例如,一些地区规定,对在职职工30人(含)以上但不满100人的小微企业,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免征残保金;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减半征收残保金。这需要关注当地最新政策。2. 新办企业优惠
部分地区对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如3年内)可以免征残保金。这旨在扶持新企业的发展。3. 其他特殊情况
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免。 用人单位发生破产、注销等情况,可以办理清算减免。重要提示: 各地的具体减免政策和操作细则差异较大,企业务必及时关注所在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税务局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最新通知。
如何避免缴纳或降低残保金?
对于职工人数超过30人的企业,最直接、最根本的避免或降低残保金的方式就是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使其就业比例达到或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直接招聘残疾人
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残疾人人才招聘会、线上招聘平台等渠道,招聘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 为残疾员工提供必要的无障碍工作环境和辅助设施,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2. 委托安置残疾人就业
与具备专业资质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庇护性就业机构等合作,委托他们安排残疾人就业,并签订合规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 通常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安置的残疾人,其人数可以计入委托单位的残疾人就业比例。3. 购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
某些地区允许企业购买由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金额后可折算为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但这种方式较为特殊,具体实施细则需查阅当地政策。残保金的缴纳与申报流程
残保金的征收通常由税务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负责。一般申报流程如下:
年度申报: 用人单位需在每年规定的期限内(通常是上半年,具体时间以当地通知为准),向主管税务机关或残联申报上一年度的在职职工总数、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等信息。 数据审核: 相关部门会对申报数据进行审核,核定用人单位是否需要缴纳残保金以及应缴纳的金额。 缴纳方式: 审核通过后,用人单位按照核定的金额通过银行代扣、网上支付或到指定银行网点等方式缴纳。 证明材料: 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需要提供残疾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以及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凭证、社会保险缴纳记录等证明材料。注意: 各地申报缴费系统可能不同,建议提前了解当地的具体操作指南。
不按规定缴纳残保金的后果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残保金的,将会面临以下后果:
滞纳金: 每日按欠缴金额的万分之五加收滞纳金。 行政处罚: 依据《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由残疾人联合会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 信用影响: 可能会被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影响企业在招投标、融资等方面的社会评价。常见问题解答 (FAQ)
1. “残疾人医保缴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什么区别?
“残疾人医保缴费”通常是指为残疾员工(作为普通员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这与其他员工一样,是社会保险的组成部分。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则是一种政府性基金,针对的是企业未达到法定残疾人就业比例而征收的费用,它不是为残疾员工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2. 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是否计入“在职职工总数”?
是的。 绝大多数地区的政策都明确规定,用人单位通过劳务派遣等方式使用的在职职工,也应当计入用人单位的在职职工总数。这意味着,无论是签订直接劳动合同的员工,还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到本单位工作的员工,只要实际为本单位工作并领取薪酬,都应计算在内。
3. 如果公司不足30人,是否需要进行残保金申报?
通常情况下,如果公司在职职工总数确实不足30人,则无需申报。但为确保合规,建议每年关注当地残联或税务部门的最新通知,有些地区可能要求企业进行“零申报”或备案,以证明其属于免征范围。
4. 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员工,工资支付有什么特殊规定吗?
对于安排的残疾人就业,其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各地可能对残疾员工的工资支付标准有额外规定,例如不低于非残疾员工平均工资的某一百分比,以确保残疾人获得公平的报酬。
总结
“公司多少人不用交残疾人医保缴费”这个疑问的核心,在于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保金)政策的理解。企业在职职工总数不足30人是免征残保金的重要门槛。对于超过30人的企业,则需关注1.5%的残疾人就业比例。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仅能免除或降低残保金的缴纳义务,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
鉴于各地政策可能存在差异,企业务必及时关注当地残联、税务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操作指南,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财税顾问或法律专家,确保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