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企业承担着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国家设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全额缴纳这笔资金,国家和各地政府为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安排残疾人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本文将围绕“公司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优惠政策”这一核心关键词,为您进行详细、具体的解答,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并享受这些政策。
一、深入理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DEGF)
1.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定义与设立宗旨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是指在国家规定比例内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一年度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部门公布的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缴纳的资金。其设立宗旨在于:
促进残疾人就业: 鼓励用人单位履行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法定义务。 保障残疾人权益: 筹集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 维护社会公平: 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2.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对象与计算依据
征收对象: 中国境内所有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
计算依据: 残保金的计算公式通常为:
残保金应缴纳金额 = (上一年度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总数 × 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 已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
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 通常不低于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可能因地区而异,以当地政策为准)。
在职职工总数: 指用人单位在编和非在编的全部从业人员数。
已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指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符合法定条件的残疾人职工人数。这一项是享受优惠政策的关键。
职工年平均工资: 指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二、公司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核心优惠政策: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享受残保金优惠政策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就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只要企业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比例,就可以免缴或少缴残保金。
1. 减免计算方法与规则
a. 足额安排残疾人就业如果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或超过规定比例,那么该单位当年无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b. 未足额安排但已安排部分残疾人就业如果用人单位未达到规定比例,但已经安排了部分残疾人就业,则应缴纳的残保金将按照“差额人数”计算,即:
实际应缴纳残保金 = (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 所在地职工年平均工资
这种情况下,每多安排一名残疾人就业,就可以减少一名未安排差额的计算,从而大幅降低应缴残保金。
c. 计算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的认定标准为了确保优惠政策的规范性,对“已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有严格的认定标准:
法定年龄段: 安排的残疾人必须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并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段的人员。
劳动关系: 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
实际在岗: 在岗工作,并实际领取工资,且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人职工足额缴纳了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重复计算: 残疾职工在多个单位就业的,不得重复计入用人单位的就业人数。
2. 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激励政策
国家不仅鼓励企业达到最低比例,更鼓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于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企业,国家和地方通常还会提供额外的激励政策,例如:
财政补贴: 部分地区会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或补贴。
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优惠: 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也就是说,实际发生的工资支出可以享受200%的扣除。
增值税/营业税优惠: 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其他扶持: 在政府采购、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或加分。
三、公司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除了核心的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优惠外,部分地区或在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优惠政策,企业也应留意。
1. 小型微利企业的减免政策
虽然主要的残保金减免机制是依靠安置残疾人,但部分地方政府为扶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规模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残保金的阶段性减征或免征政策。这些政策通常是临时性或地方性的,具体需要查阅当地残联和税务部门的最新通知。
重要提示: 这类政策并非全国普适,且通常有严格的规模和时间限制。企业应主动咨询当地政策执行部门。
2. 新设企业的过渡期政策
某些地区为了支持新设企业发展,可能会给予新成立的企业一定的残保金过渡期或免征期。例如,在企业成立后的前N年(如3年),即便未达到残疾人就业比例,也可暂缓缴纳或减免部分残保金。同样,这类政策也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
3. 其他直接与残疾人就业相关的税收优惠
除了上述与残保金直接关联的优惠,国家在税收层面还鼓励企业雇佣残疾人,例如:
免征残疾人个人所得税: 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其取得的各项经营所得,符合条件的,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为残疾职工提供职业培训的支出: 企业为安置的残疾人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如100%)加计扣除。
政府补贴: 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企业招用残疾人提供一次性安置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这虽然不直接减免残保金,但能降低企业雇佣残疾人的综合成本。
四、如何申请残疾人保障金的减免优惠?
企业想要享受残保金的优惠政策,需要遵循一定的申报和审核流程。具体流程和所需材料可能因地区而异,但大致步骤如下:
1. 申请流程概述
残疾人职工信息核实: 企业首先要确保所聘用的残疾人职工符合残保金减免的各项认定标准,包括残疾人证、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工资发放等信息。
年度申报: 通常在每年规定时间内(如上半年),企业需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向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报上一年度的在职职工总数及已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提交相关材料: 根据要求提交必要的证明材料。
审核与认定: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会对企业提交的信息和材料进行审核,核定企业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残保金缴纳(或免缴): 根据审核结果,由税务部门(或地方财政部门)核定企业应缴纳或免缴的残保金金额,企业按规定缴纳。
2. 所需提交的常见材料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费申报表》(或类似名称的申报表格)。
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总数证明材料(如工资表、社保缴费证明等)。
已安置残疾人职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复印件。
已安置残疾人职工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复印件。
已安置残疾人职工的工资支付凭证或银行流水。
为已安置残疾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凭证。
其他当地残联或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材料。
温馨提示: 建议企业每年关注当地残联和税务部门发布的最新通知,了解具体的申报时间、流程和所需材料,以免错过申报时限或因材料不全影响减免。
五、公司未按规定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后果
了解优惠政策的同时,企业也应清楚未按规定缴纳残保金可能面临的后果:
1. 滞纳金与罚款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将按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定,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通常为每日万分之五),并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2. 信用影响
未按规定缴纳残保金的行为,可能被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影响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在政府招投标、融资等方面的资质。
3. 法律责任
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六、总结与建议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是国家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企业而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仅可以享受残保金的减免甚至免缴,以及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更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1. 积极了解并利用政策
企业应主动学习国家及地方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最新政策法规,尤其是关于残疾人就业比例、认定标准以及各项优惠政策的具体规定。
2. 规范化管理残疾人职工信息
对于已安置的残疾人职工,企业应确保其劳动合同、工资发放、社保缴纳、残疾人证等各项资料合规齐全,便于未来申报审核。
3. 寻求专业机构协助
如果企业对残保金政策理解不深或无暇处理申报事宜,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税务顾问、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帮助,确保政策利用最大化和合规性。
4. 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多方共赢
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仅是企业的法定义务,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人文关怀的体现。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企业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更能收获员工凝聚力、社会认可度以及良好的企业声誉,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全面理解公司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优惠政策,助力您的企业合规经营并享受应有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