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税负,鼓励创新投入。然而,许多企业在享受这项政策时,常常会有一个疑问: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究竟是需要税务机关“审批”通过,还是只需企业自行“备案”即可享受?本文将详细解答这一核心问题,并为您梳理政策细则、操作流程及风险防范要点。
政策核心: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备案”而非“审批”
明确的答案是: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目前实行的是“自行判别、申报享受、备案备查”的管理模式,即非审批制,而是备案制。
这一政策转变,是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在过去,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确实需要税务机关的审批才能享受,过程繁琐且耗时。但自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一系列公告以来,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已改为由纳税人自行判断是否符合条件,并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自行申报享受,同时按规定准备资料留存备查。
这意味着,税务机关不再对企业是否符合加计扣除条件进行事前审批。企业只要符合高新企业资质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相关条件,即可自行计算并享受优惠。但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企业的备案资料和申报情况进行核查,若发现不符合条件或虚假申报,将依法进行处理。
什么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指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一定比例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规定摊销的基础上,再按照一定比例加计扣除。
具体而言,其优惠比例为:
从事制造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实际发生额的10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非制造业企业(除烟草制造业外)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实际发生额的75%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注:具体比例和适用范围请以最新税法规定为准,例如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2022年9月发布的财税〔2022〕28号文已将所有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统一提高到100%。企业应实时关注国家最新政策动态。)
享受加计扣除的条件与范围
高新企业资质要求虽然加计扣除是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享受的普惠性政策,但高新技术企业在资质认定过程中,本身就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有较高要求,因此,获得高新企业认定的企业,通常更容易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条件。
高新企业认定条件主要包括:
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规定要求。 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达到相应分数。 研发费用范围界定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需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以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等文件的规定。
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具体范围包括:
人员人工费用: 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直接投入费用: 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以及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折旧费用: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 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其他相关费用: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以及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 委托外部研发费用: 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加计扣除。重要提示: 企业应设立“研发支出”辅助账,对研发费用进行明细核算,确保费用归集准确、清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备案”流程详解
既然是备案制,那么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并享受优惠呢?核心在于“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留存备查”。
1. 自我评估与判定
企业首先需要根据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对本年度开展的研发活动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判定,确认是否属于可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 对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用进行归集和核算,确保符合费用范围规定。 对本年度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和费用进行测算。2. 资料准备与归集
虽然无需事前审批,但企业必须按规定准备和留存备查资料,以备税务机关后续核查。这些资料是证明企业享受优惠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依据。
主要备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自主、委托、合作研发项目计划书和立项决议文件; 研发项目预算、决算报告; 研发人员花名册及研发人员工时记录、研发费用明细账; 研发项目辅助账或研发费用专账; 与研发活动相关的合同、协议(如委托研发合同、合作研发协议); 与研发活动相关的技术资料(如研发日志、试验记录、测试报告、鉴定报告、验收报告、知识产权证明等); 委托外部研发的,应取得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付款凭证; 其他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证明材料。这些资料应完整、真实、准确,并妥善保管10年。
3. 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
在进行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企业按照填报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7版)》及相关附报表中填报加计扣除金额。
在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中填报具体的研发项目、费用明细、加计扣除金额等信息。 将加计扣除金额填报到主表A100000《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相应行次,从而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企业在申报时,无需向税务机关提交上述备查资料,但应确保所有申报数据与留存资料一致,且数据真实可靠。
4. 留存备查
将上述所有备查资料妥善保管在企业档案中,以备税务机关事后核查。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或进行税务稽查时,有权要求企业提供这些资料进行核对。
“备案”后的税务风险与合规要点
备案制并非“免审”,而是对企业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对所享受的税收优惠负主体责任。一旦被税务机关核查发现问题,将面临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甚至罚款的风险。因此,以下合规要点至关重要:
1. 研发活动真实性
确保所申报的研发项目是真实发生、符合研发定义的活动,而非简单的生产性改进、质量控制、市场调研等。
2. 费用归集准确性
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归集研发费用,不能将与研发活动无关的费用混入其中。特别是对于人员工资、折旧等,需明确区分研发与非研发用途。
3. 资料完整性与逻辑性
备查资料应完整、逻辑清晰,能够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例如,立项报告、研发日志、费用明细、成果报告应能完整反映一个研发项目的全过程和费用发生情况。
4. 辅助账或专账设置
严格按照规定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或专账,并进行明细核算,这是税务机关核查的重点。
5. 委托研发合规性
对于委托外部研发,要确保委托方对研发成果拥有所有权,且签订了规范的委托研发合同,支付真实,并取得了合法票据。
6. 政策理解与更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会不定期进行调整和完善,企业应密切关注税务部门发布的最新政策文件,确保自身理解和执行的准确性。
常见问题解答 (FAQ)
Q1: 如果企业没有备案,可以享受加计扣除吗?A1: 不可以。虽然是备案制,但“备案”是享受优惠的前提。这里的“备案”体现在汇算清缴时正确填报纳税申报表和明细表,并按规定留存备查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操作,税务机关无从知晓您是否享受了优惠,且也无法进行后续核查。
Q2: 何时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备案”?A2: 企业无需在事前单独进行“备案”手续,而是在每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内(通常是次年的1月1日至5月31日),通过纳税申报表(A类)及附表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进行自行申报,即视为完成“备案”。
Q3: 跨年度的研发项目如何进行加计扣除?A3: 研发项目无论其研发周期是多长,其费用均按年度进行归集和核算,并在发生当期符合条件的年度进行加计扣除申报。例如,一个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的研发项目,其在2022年发生的费用在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申报,在2023年发生的费用则在2023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申报。
Q4: 高新企业资格到期或被取消,还能享受加计扣除吗?A4: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一项普惠性政策,并非高新企业专享。只要企业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各项条件,即使高新企业资格到期或被取消,仍然可以享受该项优惠。当然,高新企业资质本身也带来其他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因此保持高新企业资质仍有重要意义。
总结:
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已全面实行“备案制”,这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和便利,无需再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但同时,这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研发活动界定、费用归集和资料留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深入理解政策,规范内部管理,确保所享受的优惠真实、合法、合规,从而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有效规避税务风险。
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政策解读,不构成正式税务咨询。具体操作请务必参照国家最新税法法规及税务机关公告,或咨询专业税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