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外观专利作为企业创新和品牌保护的重要武器,其侵权纠纷也屡见不鲜。当企业被指控侵犯他人外观专利时,一种常见的错误反应就是选择“不应诉”,认为置之不理就能让问题消失。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极其严重的法律和商业后果。本文将深入剖析外观专利侵权不应诉会怎么样,帮助您理解其潜在的巨大风险。
法律后果:不应诉的直接代价
一旦专利权人正式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并依法送达了起诉状和传票,被控侵权方如果在法定期限内(通常是15天或30天,具体取决于法院和送达方式)未提交答辩状、未出庭应诉,法院很可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缺席判决。此时,你方将失去辩驳、举证和反驳原告主张的一切机会。
缺席判决(Default Judgment)
这是不应诉最直接、最严重的法律后果。缺席判决意味着法院将在你方缺席的情况下,仅仅基于原告提交的证据和主张,做出有利于原告的判决。在外观专利侵权案件中,这通常包括:
认定侵权成立:法院将直接采信原告关于你方产品或设计构成侵权的主张。 支持原告的全部或大部分诉求:你方将无法对赔偿金额、停止侵权范围等进行抗辩。强制停止侵权行为(Injunctions)
法院在缺席判决中,通常会判决侵权方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侵权产品。这意味着:
生产线停工:与侵权产品相关的生产活动必须立即停止。 库存产品下架:已生产的侵权产品不得继续销售,可能需要召回或销毁。 市场销售渠道受阻:电商平台、线下门店等销售渠道将被要求下架相关产品。 无法参加展会:被禁止在各类展会上展示侵权产品。这些强制措施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巨额经济损失。
承担巨额赔偿责任
法院在缺席判决中还会判决侵权方支付赔偿金。由于你方未出庭应诉并提交证据反驳,法院很可能会采信原告提出的赔偿请求,导致赔偿金额远超你方预期。赔偿金额的计算方式通常包括:
实际损失或侵权获利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例如销售量下降造成的利润损失)或侵权人的侵权获利(因侵权行为获得的利润)。由于不应诉,你方将失去提交财务证据反驳原告主张的机会,导致原告提出的“侵权获利”或“实际损失”可能被全盘接受。
合理许可费参照如果实际损失或侵权获利难以确定,法院会参照专利许可费的合理倍数来确定赔偿额。不应诉意味着你方无法对该“合理许可费”的标准提出异议。
法定赔偿如果前两者都难以确定,法院会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因素在法定范围内(根据《专利法》,目前一般为3万元至500万元)酌情确定赔偿额。不应诉可能导致法院在酌情时倾向于较高的数额。
惩罚性赔偿(恶意侵权)根据2021年施行的《专利法》,对于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前述确定数额的一到五倍之间确定赔偿额。如果你方在收到警告信后仍不理不睬,或明显存在抄袭行为,不应诉将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恶意”,从而面临数倍的惩罚性赔偿,使赔偿金额几何级数增长。
承担诉讼费用和合理开支
除了赔偿金,缺席判决还会判决不应诉方承担:
案件受理费:向法院提起诉讼所缴纳的费用。 保全费:如果原告申请了财产保全或行为保全。 鉴定费:如果案件涉及技术鉴定或司法审计。 公证费、调查取证费:原告为收集证据而支付的费用。 合理的律师费:根据案件复杂程度、代理工作量等,法院可能会支持原告部分或全部律师费。这些费用累加起来,往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商业后果:声誉与未来的重创
除了直接的法律后果,外观专利侵权不应诉还会对企业的商业声誉和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份额损失与业务中断
停止侵权的禁令将直接导致相关产品的市场销售中断,已经投入的研发、生产、营销成本无法收回,库存产品滞销或报废。这不仅损失了当前利润,更可能让竞争对手趁虚而入,抢占市场份额,对企业市场地位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品牌形象与企业信誉受损
法院的公开判决会成为不良记录,可能被媒体报道、行业传播。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会质疑企业的诚信和知识产权意识,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客户流失,甚至影响未来的融资、合作与上市计划。
强制执行的困境
一旦判决生效,如果侵权方仍不履行,专利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包括银行存款、厂房、设备)、划拨存款、拍卖财产等措施来强制执行判决。如果企业账户被冻结,甚至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将对企业运营和个人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被诉侵权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行业内信任危机
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企业如果被认定侵权且不积极应对,将在行业内留下“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负面印象。这可能导致供应商不愿合作、客户犹豫下单、甚至被行业协会排斥,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不应诉?常见误区
尽管不应诉的后果如此严重,但现实中仍有企业或个人选择这种做法,原因往往是基于一些误区或侥幸心理:
对法律程序的无知或轻视:不了解不应诉的严重后果,以为“鸵鸟政策”能让问题消失,或者认为只是对方吓唬自己。 侥幸心理:认为对方证据不足,或者专利本身无效,从而不需要积极应对。殊不知,不应诉就失去了提出这些抗辩的宝贵机会。 资金或资源限制:认为应诉成本太高,宁愿承担缺席的风险。然而,缺席判决后的强制执行和赔偿可能远超应诉成本。 沟通不畅或信息滞后:未能及时收到法律文书,或内部处理流程出现问题,导致错过应诉期限。 逃避责任的心理:认为只要不承认,不接触,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被控外观专利侵权时,正确的应对之道
面对外观专利侵权指控,无论对方的指控看起来多么不合理,都绝不能采取不应诉的态度。
切勿置之不理!
收到侵权警告函或法院传票,是法律程序启动的明确信号。忽视它们无异于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对方和法院,丧失所有自我保护的机会。
立即寻求专业法律咨询
在收到任何形式的侵权指控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咨询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律师会帮助你:
评估指控的合法性:判断对方的专利是否有效,侵权指控是否成立,是否存在抗辩理由(如不构成侵权、现有技术抗辩、在先使用抗辩、专利无效等)。 分析风险: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预估可能的赔偿金额和潜在的商业影响。 指导应对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应对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全面评估侵权风险
在律师的协助下,对自身产品与对方专利进行详细的比对分析,收集所有相关证据,评估侵权成立的可能性及后果。
积极准备抗辩或和解
根据律师的建议,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积极应诉: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出庭应诉,并提交证据进行抗辩。这可能是唯一能够争取合法权益、减少损失的途径。 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如果发现对方专利存在缺陷或不符合授权条件,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若专利被宣告无效,则侵权指控不成立。 协商和解: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双方都有意愿,可以在法院主持下进行调解,达成和解协议,避免判决带来的强制执行和负面影响。结语
“外观专利侵权不应诉会怎么样?”答案是: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法律和商业后果,包括但不限于缺席判决、巨额赔偿、强制停止侵权、生产停摆、品牌受损以及被列入失信名单等。面对外观专利侵权指控,任何形式的逃避和不作为都是最糟糕的选择。企业和个人务必高度重视,积极寻求专业法律帮助,通过合法途径应对,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