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多少钱,又有多少人受益?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简称“个税”)是与每个人收入息息相关的重要税种。其中,“税收起征点”或称“免征额”是大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它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收入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缴纳个税。那么,当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究竟是多少钱?这个标准又影响了多少纳税人?本文将围绕这些核心问题,为您进行详尽的解答和深度分析。
什么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免征额)?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专业术语称为“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是指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对纳税人综合所得(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收入)允许扣除的最低金额。简单来说,就是低于这个金额的收入部分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个标准的设立,旨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所需,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体现了税收的公平性原则。
当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多少钱?
截至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即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为:
每月5000元人民币这一标准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如果您每月的综合所得在扣除“三险一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法定或允许扣除的项目后,仍然低于5000元,则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超过5000元,则仅对超过部分按照规定税率计算缴纳个税。
注意:综合所得的计算周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起征点是按“月”来表述的5000元,但在实际操作中,年度汇算清缴时会按照全年累计收入来计算。即,年度基本减除费用总额为 5000元/月 × 12个月 = 60000元。这意味着纳税人一年中累计综合所得不超过6万元的部分,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
有多少人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实际缴纳个税的人数有多少?
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精确的官方实时数据通常不会直接公开,但我们可以从官方发布的信息和政策影响来推断。
在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改革,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并增加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曾多次表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规模大幅减少。例如:
根据2018年底的相关报道,个税改革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量从约1.8亿人降至不足6400万人。这意味着有超过1亿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或者说,他们的收入在扣除起征点和专项附加扣除后,无需纳税。
这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由于起征点的提高以及后续引入的各类扣除项目,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扣除社保等)实际上并未达到5000元的起征点,或者即便达到,也通过其他扣除使应纳税所得额降至起征点以下。
因此,对于“有多少人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是:
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元的人数: 这部分人群数量庞大,涵盖了大部分城镇就业人口。 实际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 这部分人数要远少于第一类人群。因为在5000元起征点的基础上,还有以下重要的减免政策: “三险一金”: 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 专项附加扣除: 这是个税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极大地降低了纳税人的税负。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及专项附加扣除详解
理解“起征点”如何影响实际纳税,离不开对个税计算方法和专项附加扣除的认识。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 综合所得收入额 - 60000元(年度基本减除费用)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其他依法确定的扣除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综合所得收入额: 指全年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的收入总和。 专项扣除: 主要指“三险一金”的个人缴纳部分。 其他依法确定的扣除: 如符合条件的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税延养老保险等。什么是专项附加扣除?六大项助你减税!
专项附加扣除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进一步减轻居民负担,覆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这六项扣除项目极大地降低了许多达到起征点甚至更高收入人群的实际应纳税额。
这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包括:
子女教育: 对符合条件的子女教育支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每子女每月可扣除1000元。 继续教育: 纳税人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每月可扣除400元;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可扣除3600元。 大病医疗: 纳税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万元的部分,在8万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住房贷款利息: 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每月可扣除1000元。 住房租金: 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根据城市不同,每月可扣除800元、1100元或1500元。 赡养老人: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年满60岁老人的支出,独生子女每月可扣除2000元,非独生子女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每人分摊额度不能超过1000元。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自2022年1月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的相关支出,每个婴幼儿每月可扣除1000元。通过这些专项附加扣除,即使月收入超过5000元,甚至更高,许多人也可能因为子女教育、房贷、赡养老人等实际开支,使得应纳税所得额大幅减少,甚至最终无需缴纳个税。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的历史与深远影响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回顾历史,起征点曾多次上调,每一次调整都对居民生活和国家税收产生深远影响。
2006年,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 2008年,起征点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 2011年,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2018年,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并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每一次起征点的提高,都直接减少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同时,引入专项附加扣除,使得个税征收更加人性化,更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让有特定民生支出的群体享受到更多税收优惠。
如何查询自己的纳税情况和进行专项附加扣除申报?
为了方便纳税人,国家税务总局提供了便捷的查询和申报渠道:
个人所得税APP: 这是最常用的工具,可在各大应用商店下载。通过APP可以方便地查询收入纳税明细、进行专项附加扣除申报、办理年度汇算清缴等。 国家税务总局官方网站: 登录电子税务局(个人业务),也可查询相关信息并办理业务。建议每一位纳税人都定期通过这些官方渠道关注自己的纳税情况,并及时申报符合条件的专项附加扣除,以确保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人民币(或每年60000元)。然而,仅仅达到或超过这个金额,并不意味着就需要缴纳个税。得益于“三险一金”的税前扣除以及特别是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实际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已大幅减少。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和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关怀,使得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切实减轻了居民负担。
因此,对于“税收起征点是多少钱有多少人达到”这个疑问,我们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数字,更要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税收体系和普惠性的政策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