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仅仅依靠触觉、视觉等感官粗略地感知温度。最常见的是用自己的体温判别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当然,这个判别结果因人而异,但由于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 A 。其实,在很早以前,古人已经意识到人的体温是最恒定的“温度计”,并用这种特殊的“温度计”感知气温、家人有没有发烧等,还把这种感知方式用在制作工艺中,比如制作奶酪、豆豉和茶叶加工工艺等。
①除了用体温感知物体温度,②古人还通过观察火候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③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或陶瓷烧制过程中,④古代工匠已经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⑤历代冶铸和陶瓷工匠沿用了火焰观察法,⑥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发明。据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这个时期的匠人们已经能通过火焰颜色的变化判定青铜冶炼的进程了。
当然,人们感知温度的方法多种多样,(a),这里仅列举常见的一些。比如先秦时期,人们还通过观察水是否结冰来推知环境温度的升降。具体来说,就是在瓶子里灌上水,如果瓶子里的水结冰了,则表明气温很低,进入寒冬;如果瓶子里的冰融化,则意味着气温回升。这种瓶子被称为“冰瓶”或“水瓶”,称得上是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后来,一种被叫作“火照”的神秘物品出现在陶瓷烧制中,成为烧制陶器时的“神器”。上端打孔、通常为片状的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的用来判断窑火温度的泥坯样品的火照也被称为“试火片”“照子”。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工可以用铁钩从观火孔中取出火照,以观察其烧结程度,这样做就能对窑内温度的变化情况(b)。每烧一窑,窑工都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即需钩出一个火照。
B ?原来,在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火照被称为“铜镜”,据说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人们将“镜”字改为“照”或“鉴”,故称铜镜为“铜鉴”。后来,人们多称之为“照子”,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瓷器制作中,人们在不少遗留至今的窑址里都发现过“照子”。自“照子”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着中国陶瓷烧制工艺走到了今天。
【小题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小题2】请在文中A、B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小题3】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句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小题5】请分析文段中加点的“一”字的效果。